偏翅唐松草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偏翅唐松草 | 中藥圖典 |
偏翅唐松草 Piān Chì Tánɡ Sōnɡ Cǎo |
|
---|---|
別名 | 南馬尾連、馬尾連、馬尾黃連、土黃連 |
功效作用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濕熱瀉痢;黃疸;白帶;風(fēng)火牙痛;目赤腫痛;瘡瘍腫毒 |
英文名 | Root and rhizome of Delavay Meadowrue |
始載于 | 《中國藥植志》 |
毒性 | |
歸經(jīng) | 胃經(jīng)、肝經(jīng)、大腸經(jīng)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 |
【出處】 出自《中國藥植志》
【拼音名】 Piān Chì Tánɡ Sōnɡ Cǎo
【英文名】 Root and rhizome of Delavay Meadowru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halictrum delavayi Franch.[T.ipterocarpum Franh.;T.delavayoi Franch.var.parviflorum Franch.]
采收和儲藏:春、秋季采挖,抖去泥沙,除去苗莖,曬干。
【原形態(tài)】 偏翅唐松草, 多年生草本,高60-200cm。全株無秘。莖直立,有分枝。葉互生;葉柄長1.4-8cm,基部有鞘;托葉半圓形,邊緣分裂或不裂;基生葉在開花時枯萎,莖下部和中部為三至四回羽狀復(fù)葉;葉片長達(dá)40cm;小葉草質(zhì),大小變異很大,頂生小葉圓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5-30mm,寬3-25mm,中部以上3淺裂,基部圓形或楔形,小葉柄較長;兩側(cè)小葉較小,先端常作不規(guī)則2-3裂,或不裂,小葉柄短,上面綠色,下面稍蒼白色,網(wǎng)脈不明顯。圓錐花序長15-40cm;苞片和小苞片均為線形;花兩性,花梗細(xì),柔弱彎曲,長8-13mm;萼片4,花瓣狀,卵形或長圓形,長5.5-12mm,寬2.2-5mm,淡紫色,早落;花瓣無;雄蕊多數(shù),長5-7mm,花絲近絲狀,上部稍寬,花藥長圓形,長約1.5mm,先端具短尖頭;心皮15-22,有短柄,花柱短,柱頭生于腹面。瘦果扁,斜全卵形或鐮刀狀彎曲,長5-8mm,約有8條縱肋,沿腹棱和背棱有狹翅,果柄長1-3mm,宿存花柱長約1mm?;ㄆ?-9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海拔1900-3400m的山地林邊、溝邊、灌木叢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
【性狀】 性狀鑒別,根莖短,直徑約1cm,褐色,周圍包以棕色纖維狀短鞘。須根叢生,細(xì)長,外表棕色;斷面木心淺黃色。味苦。
【化學(xué)成份】 根含木蘭花堿(magnoflorine),鶴氏唐松草堿(hernandezine),小檗堿(berberine),藥根堿(jatrorrihizine),伙原阿片堿(pseudoprotopine),隱品堿(cryptopine),花氏唐松草堿(thalidezine),異花氏唐松草堿(isothalidezine),唐松草米拉賓堿(thalmirabine)。全草含木蘭花堿,鶴氏唐松草堿,東亞唐松草堿(thalicthuberine),奧寇梯木堿(ocoteine)即小唐松草堿(thalicmine),奧寇梯白木堿(leucoxylonine)。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與作用】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濕熱瀉痢;黃疸;白帶;風(fēng)火牙痛;目赤腫痛;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5-15g。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guān)于“偏翅唐松草”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