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油麻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山油麻 | 中藥圖典 |
山油麻 Shān Yóu Má |
|
---|---|
別名 | 山腳麻、榔樹(shù)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止痛,止血。主治癤毒。并治外傷出血。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浙扛天目山藥植志》 |
毒性 | |
歸經(jīng) | |
藥性 | |
藥味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山油麻
【拼音名】 Shān Yóu Má
【別名】 山腳麻
【來(lái)源】 榆科山油麻Trema dielsiana Hand.-Mazz.,以嫩葉、根入藥。
【生境分布】 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四川、貴州。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止痛,止血。主治癤毒。并治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嫩葉搗爛加白糖敷患處。
【摘錄】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山油麻
【出處】 《浙扛天目山藥植志》
【拼音名】 Shān Yóu Má
【別名】 榔樹(shù)(《浙江天目山藥植志》),山腳麻(《中國(guó)高等植物圖鑒》)。
【來(lái)源】 為榆科植物山油麻之葉。
【原形態(tài)】 灌木或小喬木,高1~5米。當(dāng)年枝赤褐色,密生茸毛。單葉互生;紙質(zhì);卵狀披針形至長(zhǎng)橢圓形,長(zhǎng)4~7厘米,寬2~3厘米,先端漸尖或尾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兩面均密生短粗毛,葉脈3出,邊緣有圓細(xì)鋸齒;葉柄長(zhǎng)3~9毫米,被毛?;?a href="/w/%E5%8D%95%E6%80%A7" title="單性">單性;聚傘花序常成對(duì)腋生;花梗和花被片具毛;花被5裂;雄花有雄蕊4~5,花絲短;雌花子房上位,無(wú)柄,花柱1,柱頭2叉。核果卵圓形,或呈近球形,橘紅色,長(zhǎng)約3毫米,無(wú)毛?;ㄆ?~5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于向陽(yáng)山坡、于燥山谷、曠地或灌叢。分布湖北、四川、貴州、湖南、廣東、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功效與作用】 ①《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癤毒,鮮葉搗爛,加白糖外敷患處,每天換一次。"
②《廣西植物名錄》:"根、葉:清涼,止痛,止血。"
【備注】 同屬植物狹葉山油麻的根及葉在廣西亦供藥用。
【摘錄】 《中藥大辭典》
|
關(guān)于“山油麻”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wú)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