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萵筍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山萵筍 | 中藥圖典 |
山萵筍 Shān Wō Sǔn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利濕。主肺熱咳嗽;濕熱黃疸;腸胃炎;濕熱水腫;頭痛;痛經(jīng);白帶等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
毒性 | |
歸經(jīng) |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 |
【拼音名】 Shān Wō Sǔn
【來源】 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尼泊爾綠絨蒿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conopsis nepaulensis DC.[Papaver poniculatum D.Don;Meconopsis wallichii Hook.]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陰干或曬干。
【原形態(tài)】 尼泊爾綠絨蒿 一年生草本,高0.6-1.2m。全體被黃褐色、具多短分枝的長柔毛。主根長約9cm,直徑約2.5cm。莖粗壯,具分枝,圓柱形,有時具縱棱,基部有宿存葉基及密集成叢的長柔毛。基生葉密集叢生;葉柄長達22cm;葉片形狀多變,長可達30cm,寬達17cm,通?;坑馉钊?,先端羽狀半裂,裂片長圓形,先端急尖或圓形,邊緣缺刻狀羽狀淺裂;下部基生葉與莖生葉同形,具短柄;上部莖生葉較小,近無柄。花莖具分枝,花生于上部葉腋內(nèi),排列成總狀圓錐花序:花梗長3-10cm;花下垂;萼片卵圓形,外面被毛;花瓣4,卵形或近圓形;紅色、紫色或藍色,稀白色;雄蕊多數(shù),花絲絲狀,與花瓣同色或較深,花藥橘黃色,長圓形;子房近球形、卵形或橢圓形,密被淡黃色或銹色的長硬毛及微柔毛,花柱棒狀,果時長可達1.2cm,柱頭頭狀,5-8裂,深綠色。蒴果長圓形到橢圓狀長圓形,長1.5-2.5cm,直徑0.7-1.5cm,密被毛,5-8瓣自先端縱裂。種子卵形至寬橢圓狀長圓形,種皮密被乳頭狀突起?;ㄆ?-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700-4000m的草坡。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
【化學(xué)成份】 全草含原阿片堿(protopine),木蘭花堿(mag-noflorine),隱品堿(cryptopine),黃連堿(coptisine),別隱品堿(al-locryptopine),麗春花定堿(rhoeadine),罌粟紅堿(papaverrubine)E,罌粟紅堿(papaverrubine)D,刻葉紫堇明堿(corysamine),2-甲基-6-甲氧基-1,2,3,4-四氫-β-咔巴啉(2-methyl-6-methoxy-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
【性味】 苦;寒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利濕。主肺熱咳嗽;濕熱黃疸;腸胃炎;濕熱水腫;頭痛;痛經(jīng);白帶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6g。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guān)于“山萵筍”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