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老性癡呆
A+醫(yī)學百科 >> 早老性癡呆 |
早老性癡呆癥是老年性癡呆癥的一種,老年性癡呆癥一般分為“腦血管性癡呆”和“阿爾茨海默氏癡呆”兩種?!鞍柎暮D习V呆”又稱為早老性癡呆癥。
隨著人口結構的高齡化,早老性癡呆癥患者增多,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而且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許多問題。
病理
通常,早老性癡呆癥是隨年齡增長而產生的病癥,很少有家族性的患病情況發(fā)生。它的產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在腦中合成淀粉狀蛋白前身物質,再由蛋白質酶將其分解成水溶性的淀粉狀蛋白,該蛋白又經反應聯結成淀粉狀蛋白纖維,它會沉積在神經與神經細胞的神經鍵的狹小間隙中,引起神經與神經細胞的異常,使人患上早老性癡呆癥。
早老性癡呆癥患者與正常健康老人相比,腦內的乙酰膽堿濃度及煙堿性的乙酰膽堿受體的數量都有減少。生物體內存在的神經細胞若缺乏,就難以完成傳輸信息的任務。信息傳送到神經細胞的末梢后,稱為神經傳輸物質的化學物質就被釋放出來。這種神經傳送物質與受體結合后,將信息傳遞給下一個神經細胞,而乙酰膽堿是極為重要的神經傳輸物質之一。
用大腦部分損傷的大白鼠進行煙堿對空間識別機能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大腦部分損傷的大白鼠由于給飼煙堿,學習能力顯著提高,能達到與正常白鼠相似的水平,而且一次服用可維持15天有效。所以給煙堿受體刺激,對治療早老性癡呆癥患者的感知障礙是有效的。
有研究人員用統(tǒng)計分析法,得出統(tǒng)計結論:吸煙和早老性癡呆病之間有顯著的逆相關關系,吸煙數量越多,吸煙歷史越長的人,其發(fā)病危險性越低。若將吸煙史和家族有無癡呆病史聯系起來分析,在家族內有癡呆病史的,其逆相關性較強,即發(fā)病危險性變得最低;在家族內無癡呆病史的調查組內,也同樣反映出吸煙程度愈高,發(fā)病的危險愈低的傾向。
荷蘭一研究小組,將200名早老性癡呆病患者與和他們年齡、性別相同的200名無病者為對照作為被檢者,來研究癡呆癥的發(fā)病年齡以及早老性癡呆病相對的發(fā)病危險性。
其結果歸納如下:
一是吸煙者家族內患早老性癡呆癥的較少;二是吸煙數量愈多的患早老性癡呆癥的危險性愈低;三是吸煙者患病的年齡平均要推遲17年;四是吸煙與早老性癡呆癥有逆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吸煙或煙草中的煙堿對此病有抑制作用。
他們首先給發(fā)病初期階段的早老性癡呆病患者服用煙堿,做了是否可改善其反應能力的實驗,結果對早老年癡呆癥患者的反應能力有改善作用,反應時間方面也有明顯改善。這種結果表明,煙堿及其相關的物質,將來作為治療早老性癡呆癥等老年性癡呆的候選藥物是很有希望的。
關于“早老性癡呆”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