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萍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蜈蚣萍 | 中藥圖典 |
蜈蚣萍 Wú Gōnɡ Pínɡ |
|
---|---|
別名 | 麻藻、邊箕萍、水百腳、槐瓢、水舌頭草、大浮萍、包田麻、馬萍、大魚萍、麻薸、長腳浮薸、百腳水草、水蜈蚣、槐葉草 |
功效作用 | 治勞熱,浮腫,疔瘡,濕疹,火燙傷。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貴州民間藥物》 |
毒性 | |
歸經(jīng) | |
藥性 | 寒 |
藥味 | 辛、苦 |
蜈蚣萍 Sarcanthus scolopendrifoliusMak.
別名 槐葉萍
分類地位 槐葉萍科
分布熱帶及亞熱帶漂浮在水上。從中國東北到長江以南地區(qū)都有分布。
特性蕨類植物,多年生浮水性蕨類水生植物,本種為無根性植物,水下根狀體為沉水葉,喜歡生長在溫暖、無污染的靜水水域上。
外型 槐葉萍根莖細(xì)長,其每節(jié)上長出3片葉子,輪生,2枚浮水葉,排成二列類似槐葉而得名,長1-1.2厘米,寬約0.7厘米,浮水葉卵形或橢圓形,表面具有無數(shù)小突起,1枚沉水葉,呈須根狀,其上有毛,葡萄串狀的孢子囊果群生于沉水葉的基部。作用 可費(fèi)解水族箱內(nèi)的有害成分亞硝酸鹽.
功效
【蜈蚣萍的功效介紹】:
蜈蚣萍 (《綱目拾遺》)
【異名】麻藻(《群芳譜》),邊箕萍(《綱目拾遺》),水百腳、槐瓢、水舌頭草(《上海常用中草藥》),大浮萍、包田麻(《貴州草藥》),馬萍、大魚萍(《福建中草藥》)。
【拉 丁 名】Sarcanthus scolopendrifoliusMak.
【來源】為槐葉蘋科植物槐葉蘋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槐葉蘋一年生浮水草本。
莖細(xì)長,橫走,有毛。
葉有兩種,一種細(xì)長如根,垂生水中;一種浮在水面,綠色,羽狀排列于莖的兩側(cè)。
葉片矩圓形,長8~12毫米,寬5~6毫米,先端圓,基部圓形或梢呈心形,全緣,上面淡綠色,側(cè)脈有刺毛,下面被棕色透明的毛茸。
孢子果圓球形,4~8個叢生于根狀葉的基部,果內(nèi)生孢子囊,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分生于大小兩種孢子果內(nèi)。
孢子期9~12月。
生于池沼、水田等處。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性味】①《閩南民間草藥》:苦,平。
②《上海常用中草藥》:辛,寒。
【功用主治-蜈蚣萍的功效】治勞熱,浮腫,疔瘡,濕疹,火燙傷。
治癰腫疔毒,瘀血積痛。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兩。
外用:搗敷或煎湯熏洗。
【選方】①治虛勞熱:蜈蚣萍全草一至二兩(洗凈),甜瓜條半兩。
上二藥攤放在小竹篩上,再將竹篩安燉鍋內(nèi)架空,蓋密,隔水燉一、二小時,令草液滴在鍋中,然后取服。
(《閩南民間草藥》) ②治鼻疔:蜈蚣萍一大把。
攙細(xì)絞汁,沖酒一杯,溫服,渣敷患處。
(《北京中醫(yī)》(9):19,1954) ③治浮腫:大浮萍、三角風(fēng)、八角楓、臭牡丹、大血藤、小血藤各二至四兩。
煮水蒸氣熏治。
(《貴州草藥》) ④治濕疹:一鮮蜈蚣萍一至二兩。
水煎服。
二鮮蜈蚣萍、鮮細(xì)葉桉葉各適量。
水煎湯洗。
⑤治赤游丹毒:鮮蜈蚣萍和食鹽少許搗爛,貼大椎穴,癥狀未減者加貼囟門,未見效者加貼臍中。
⑥治眉疔:鮮蜈蚣萍和蜜搗敷患處。
(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⑧治火燙傷:槐葉蘋炙存性,研末調(diào)油外敷。
皮膚未破者,可用槐葉蘋全草加食鹽搗敷。
(《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
關(guān)于“蜈蚣萍”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