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水黃連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西藏水黃連 | 中藥圖典 |
西藏水黃連 Xī Zànɡ Shuǐ Huánɡ Lián |
|
---|---|
別名 |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涼肝;止痢。主瘡癰腫毒;濕熱黃疸;痢疾;結(jié)膜炎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
毒性 | |
歸經(jīng) | 心經(jīng)、肝經(jīng)、大腸經(jīng)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 |
【拼音名】 Xī Zànɡ Shuǐ Huánɡ Liá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halictrum atriplex Finet et Gagnep.
采收和儲藏:8-10月采挖根莖和根,除去莖苗、泥沙,曬干。
【原形態(tài)】 狹序唐松草,多處生草本,高40-80cm。全株無毛。莖直立,上部分枝。葉互生;葉柄長約12cm,基部有狹鞘;插葉薄膜質(zhì);葉為三至四回出復(fù)葉;葉片長約15cm;小葉草質(zhì),楔頭腦 倒卵形、寬菱形或近圓形,長0.8-2.2cm,寬0.8-3cm,先端圓或鈍,基部寬楔形、圓形或淺心形,3淺裂或深裂,邊緣有粗齒,兩面脈近平,網(wǎng)脈不明顯?;ㄐ蛩瓶偁睿猩悦艿幕?;花兩性,花梗長1-2mm;萼片4,花瓣狀,橢圓形,長2.5-3.5mm,寬1-1.5mm,白色或帶黃綠色,早落;花瓣無;雄蕊7-10,長約4mm,花絲上部比花藥窄,下部絲狀,花藥橢圓形,長約0.7mm,先端有短尖;心皮4-8,花柱長,拳卷,柱頭生于腹面。瘦果扁卵球形,長約2.5mm,有6-10條縱肋,無柄或有格短的柄、宿存花柱長1-2mm,拳卷。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300-3600m的山地草坡、林邊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
【化學(xué)成份】 根莖含鶴氏唐松草堿(hernandezine),隱品堿(cryptopine),黃連堿(coptisoine),異粉防已堿(isotetrandrine),小檗堿(berberine),木蘭花堿(magnoflorine),藥根堿(jatrorrhizine)。
【性味】 味苦;性寒
【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涼肝;止痢。主瘡癰腫毒;濕熱黃疸;痢疾;結(jié)膜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0g。外用:鮮品適量,搗爛敷。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guān)于“西藏水黃連”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