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茯苓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赤茯苓 | 中藥圖典 |
赤茯苓 Chì Fú Línɡ |
|
---|---|
別名 | 赤苓、赤茯 |
功效作用 | 行水,利濕熱。治小便不利,淋濁,瀉痢。 |
英文名 | light red Indian Bread, light red Tuckahoe |
始載于 | 《本草經(jīng)集注》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心經(jīng)、脾經(jīng)、膀胱經(jīng) |
藥性 | 平 |
藥味 | 甘、淡 |
【異名】赤苓(《本草再新》),赤茯(《本草便讀》)。
【來源】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紅色部分。植物形態(tài)詳"茯苓"條。
【藥材】為大小不一的方塊或碎塊,均為淡紅色或淡棕色。質(zhì)松,略具彈性。
產(chǎn)地同茯苓。
【性味】甘淡,平。
①《本草擇要綱目》:"甘,平,無毒。"
②《得配本草》:"甘淡,平。"
③《本草再新》:"味辛,性溫,無毒。"
【歸經(jīng)】入心、脾、膀胱經(jīng)。
①《湯液本草》:"入足太陰,手太陰、少陰經(jīng)。"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經(jīng)。"
③《本草求原》:"入心、胃、小腸、膀胱。"
①《藥性論》:"破結(jié)氣。"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選方】①治小便白濁不利,時作痛:赤茯苓、沉香各一兩。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白湯點,食后臨臥服之。(《雞峰普濟方》茯苓湯)
②治心腎氣虛,神志不守,小便淋瀝或不禁,及遺泄白濁:赤茯苓、白茯苓各等分。上為末,以新汲水按洗,澄去新沫,控干,別取地黃汁,同好酒熬成膏,搜和為丸,如彈子大,空心鹽酒嚼下。(《三因方》張真君茯苓丸)
③治胸脅逆滿脹渴:赤茯苓(去黑皮)一兩,人參半兩。上二味粗搗篩,以水三盞,煎取一盞半,云滓,分溫三服。(《圣濟總錄》茯苓湯)
|
出自A+醫(yī)學(xué)百科 “赤茯苓”條目 http://m.yibo008.com/w/%E8%B5%A4%E8%8C%AF%E8%8B%93 轉(zhuǎn)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guān)于“赤茯苓”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