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陰腎經
A+醫(yī)學百科 >> 人體經絡 >> 足少陰腎經 |
足少陰腎經,簡稱腎經,十二經脈之一。本經發(fā)生病變,主要表現為饑不欲食,面色發(fā)黑,喘息氣逆,咳唾有血,目花,心悸,驚恐;口舌干燥,咽喉腫痛,心煩心痛,黃疸腸澼,脊柱、大腿內后廉痛,下肢肌肉萎縮,足底灼熱疼痛等。
足少陰腎經主要治療婦科、前陰、腎、肺、咽喉病證。如月經不調、陰挺、遺精、小便不利、水腫、便秘、泄瀉,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變。
目錄 |
足少陰腎經循行
足少陰腎經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內踝后緣,分出進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內側后緣,至腘內側,上股內側后緣入脊內(長強穴),穿過脊柱,屬腎,絡膀胱。本經脈直行于腹腔內,從腎上行,穿過肝和膈肌,進入肺,沿喉嚨,到舌根兩旁。本經脈一分支從肺中分出,絡心,注于胸中,交于手厥陰心包經(見圖)。
足少陰腎經靈樞解釋
《靈樞.經脈》:“腎足少陰之脈,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以上端內,出腘內廉,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a href="/w/%E6%9C%AC%E7%BB%8F" title="本經" class="mw-redirect">本經自足小趾的下邊起始,斜行到足掌心中(涌泉),出行到然骨(舟骨粗隆)的下面,沿著內踝后方,分布在足跟中,由此向上在三陰交處與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相會,然后行至腓腸肌內,淺出腘窩內側(陰谷),沿大腿內側后邊向上,穿過脊柱,屬于腎臟,聯絡膀胱。它直行的主干,從腎臟出來,向上穿過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沿著氣管喉嚨,到舌根兩側。它的支脈。從肺臟出來,聯絡心,流注到胸中,脈氣由此與手厥陰心包經相接。
足少陰腎經穴位
本經一側27穴(左右兩側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內側面的后緣,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脈兩側。首穴涌泉,末穴俞府。主治泌尿生殖系統(tǒng)、神經精神方面病癥、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某些病癥,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癥。
本經穴位:涌泉穴、然谷穴、太溪穴、大鐘穴、水泉穴、照海穴、復溜穴、交信穴、筑賓穴、陰谷穴、橫骨穴、大赫穴、氣穴、四滿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穴、石關穴、陰都穴、腹通谷穴、幽門穴、步廊穴、神封穴、靈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
參看
|
關于“足少陰腎經”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