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梧桐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野梧桐 | 中藥圖典 |
野梧桐 Yě Wú Tónɡ |
|
---|---|
別名 | 野桐、楸、白肉白、抱仔、赤芽楸、赤芽槲、白肉白匏仔、竹桐、黃條子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收斂止血。主胃、十二指腸潰瘍;肝炎;血尿帶下;瘡瘍;外傷出血 |
英文名 | Bark of Japanese Mallotus |
始載于 | 《本草推陳》 |
毒性 | |
歸經(jīng) | 胃經(jīng) |
藥性 | 平 |
藥味 | 苦、澀 |
野梧桐
(《本草推陳》)
【異名】野桐、楸、白肉白:抱仔(《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赤芽楸、赤芽槲(《本草推陳》)。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野梧桐的樹皮。
植物形態(tài)
野梧桐
小喬木。莖干粗30厘米左右,樹皮平滑。葉互生,叢集于枝端;嫩葉紅色,葉片卵形或菱形,先端尾狀而銳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多為全緣,成淺3裂,膜質(zhì),長15~18厘米,寬略相等,下面散生黃色小腺點(diǎn),老時兩面平滑,中肋及側(cè)脈兩面凸起,葉基具有2蜜腺;葉柄長,被褐色茸毛。雌雄異株,為頂生的圓錐形穗狀花序,花軸密生細(xì)毛,雄花序較雌花序為細(xì)長;雄花疏生,萼3~5裂,無花冠,雄蕊多數(shù);雌花密生,萼片3~5裂,子房2~4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2~4分歧。蒴果球形,有細(xì)軟刺?;ㄆ?月。果期9月(江蘇)。
分布江蘇、浙江、福建、臺灣等地?! ?/p>
藥用價值
【化學(xué)成分】樹皮含巖白菜素,葉含蕓香甙、野梧桐烯醇和它的亞麻酸酯。
【藥理作用】葉的水提取物以及從葉中提得之蕓香甙在適量時20~200毫克/公斤靜脈注射可促進(jìn)膽汁排出(犬或兔),大量反而無效。巖白菜素?zé)o促進(jìn)膽汁排泄及鎮(zhèn)痛作用。葉的水提取物對蛙腹淋巴囊注射100毫克/10克、小鼠皮下注射100毫克/10克、腹腔注射20毫克/10克或靜脈注射5毫克/10克才可致死,故毒性不大F水提取物(15克/公斤)能預(yù)防大鼠的幽門結(jié)扎性潰瘍,并能抑制組織胺、5-羥色胺,心動徐緩素所致的血管滲透性增加。大量還能抑制右旋糖酐、5-羥色胺、巴豆油及甲醛性大鼠足躁浮腫,但不能抑制雞蛋清所致水腫;它對鼠膀胱內(nèi)的實驗性結(jié)石,也能減少其數(shù)目及縮小其體積,并能增加尿中鎂、鈣的排出。
【功用主治】《中國藥植圖鑒》:"調(diào)整消化功能,治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4錢,或研末為散。
|
關(guān)于“野梧桐”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