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學/距骨骨折
醫(yī)學電子書 >> 《骨科學》 >> 下肢骨折 >> 足部骨折 >> 距骨骨折 |
骨科學 |
|
距骨居于脛腓骨與跟、舟骨之間,是足部主要負重骨之一,對踝關節(jié)的活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距骨脫位較骨折更多見。距肌的營養(yǎng)血管供給主要來自前后關節(jié)囊及韌帶附著處,如骨折或脫位后營養(yǎng)血管供給斷絕,復位后距骨壞死率可高達95%以上。
一、骨折類型及移位機理
(一)距骨頸部及體部骨折:多由高處墜地,足跟著地,暴力沿脛骨向下,反作用力從足跟向上,足前部強力背屈,使脛骨下端前緣插入距骨的頸、體之間,造成距骨體或距骨頸骨折,后者較多。如足強力內翻或外翻,可使距骨發(fā)生骨折脫位(圖3-65)。距骨頸骨折后,距骨體因循環(huán)障礙,可發(fā)生缺血性壞死。
圖3-65 距骨頸及體部骨折及移位
(二)距骨后突骨折:足強力跖屈被脛骨后緣或跟骨結節(jié)上緣沖擊所致(圖3-66)。
圖3-66 距骨后突骨折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傷后踝部疼痛、腫脹、壓痛、功能障礙都十分顯著,易與單純踝關節(jié)扭傷相鑒別。由于跟骨及踝部骨折可與距骨骨折同時發(fā)生,有時臨床鑒別是困難的,多需X線檢查確診。但距骨后突骨折,對經驗較少的醫(yī)生容易與距骨后大小相似的副骨相混淆,后者是一邊緣光滑的子骨,同時距骨后緣也無缺損現象,而距骨后突骨折則相反,應注意鑒別。
三、治療
距骨除頸部有較多的韌帶附著,血循環(huán)稍好外,上下前幾個方向都為與鄰骨相接的關節(jié)面,缺乏充分的血循供給,故應注意準確復位和嚴格固定,否則骨無菌性壞死和不連接發(fā)生率較高。
(一)無移位的骨折
應以石膏靴固定6~8周,在骨折未堅實愈合前,盡量不要強迫支持體重。
(二)有移位的骨折
距骨頭骨折多向背側移位,可用手法復位,注意固定姿式于足跖屈位使遠斷端對隱近斷端,石膏靴固定6~8周。待骨折基本連接后再逐漸矯正至踝關節(jié)90°功能位,再固定4~6周,可能達到更堅實的愈合。盡量不要強迫過早支重。距骨體的骨折如有較大的分離,手法復位雖能成功,但要求嚴格固定10~12周。如手法復位失敗,可以采用跟骨牽引3~4周,再手法復位。然后改用石膏靴嚴格固定10~12周。但因距骨體粉碎或劈裂骨折時,上下關節(jié)軟骨面多在損傷,愈合后發(fā)生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的比例較高,恢復常不十分滿意。
距骨后突骨折如移位,骨折片不大者可以切除,骨折片較大影響關節(jié)面較多時,可用克氏針固定,石膏靴固定8周。
(三)閉合復位失敗的病例
多需手術切開整復和用螺絲釘內固定,但因手術不可避免會破壞部分距骨血循,骨折片的壞死率增高。所以粉碎度較大者,宜施行距骨摘除,并施行脛跟關節(jié)面的直接融合為好。
參考
![]() ![]() |
關于“骨科學/距骨骨折”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