鮹魚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鮹魚 | 中藥圖典 |
鮹魚 Shāo Yú |
|
---|---|
別名 | 煙管魚、火筒、海燈世、燈籠魚、火管、馬鞭魚、竹魚 |
功效作用 | 精熱利尿;抗癌。主腎炎;食管癌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
毒性 | |
歸經(jīng) | |
藥性 | |
藥味 |
【拼音名】 Shāo Yú
【別名】 煙管魚、火筒、海燈世、燈籠魚、火管、馬鞭魚、竹魚
【來源】 藥材基源:為煙管魚科動(dòng)物鱗煙管魚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Fistularia petimba Lacepede
采收和儲(chǔ)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后,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 鱗煙管魚,體鞭狀,平扁。一cm,大者可長達(dá)100cm。頭延長,吻特別長,管狀,吻背具2平行嵴,嵴間隔加寬形成相對弧形線。吻管嵴上具較為細(xì)小的鋸齒棘。眼橢圓形,眼間隔較平坦,微凹??谛?,位于吻端,下頜突出。兩頜、犁骨、腭骨均具尖銳細(xì)齒。鰓孔大,鰓蓋膜不與頰部相連,有假鰓,無鰓耙。側(cè)線明顯。體上除側(cè)線于背、臀鰭后方呈線狀鱗外,完全裸露無鱗,背鰭14-15,臀鰭12-13,背鰭與臀鰭相對,位于體的1/5稍后方。胸鰭14-15。腹鰭條6。尾鰭叉形,中間鰭條延長呈線狀,體淺紅色,各鰭淡色,略帶淡紅色,腹部白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熱帶及亞熱帶近海中下層魚類,食肉性,吸食幼魚及小蝦等。產(chǎn)浮性卵。
資源分布:我國分布于黃海、東海及南海。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適量;或焙焦研末,5-10g。
【摘錄】 《中華本草》
|
出自A+醫(yī)學(xué)百科 “鮹魚”條目 http://m.yibo008.com/w/%E9%AE%B9%E9%B1%BC 轉(zhuǎn)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guān)于“鮹魚”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