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膽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海膽 | 中藥圖典 |
海膽 Hǎi Dǎn |
|
---|---|
別名 | 海肚齊、刺海螺、刺鍋子、海鍋 |
功效作用 | 軟堅散結(jié),化痰。用于淋巴結(jié)結(jié)核,痰積不化,胸脅脹痛。 |
英文名 | Sea urchin |
始載于 | 《本草原始》 |
毒性 | 小毒 |
歸經(jīng) | 胃經(jīng)、肝經(jīng)、腎經(jīng) |
藥性 | 平 |
藥味 | 咸 |
《全國中草藥匯編》:海膽
【拼音名】 Hǎi Dǎn
【來源】 球海膽科動物馬糞海膽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 (A. Agassiz)、刻肋海膽科動物細雕刻肋海膽Temnopleurus tereumaticus (Leske)刻肋海膽T. hardwickii (Gray) 或大連紫海膽Strongylocentrotus nudus (A. Agassiz)的石灰質(zhì)骨殼。
【性味】 咸,平。
【功效與作用】 軟堅散結(jié),化痰。用于淋巴結(jié)結(jié)核,痰積不化,胸脅脹痛。
【用法用量】 1~2錢。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海膽
【出處】 《本草原始》
【拼音名】 Hǎi Dǎn
【來源】 為球海膽科動物馬糞海膽、光棘球海膽或刻肋海膽科動物細雕刻肋海膽、北方刻肋海膽等的石灰質(zhì)骨殼。夏季捕捉。捕得后,去掉肉和棘刺,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 ①馬糞海膽
全體呈半球形,直徑約3~5厘米,常呈灰綠色、灰褐色或棕灰色,密生能活動的棘。將棘除去后,則露出堅硬的殼。扁凹而有口的一面稱"口面",與其相對的隆起面稱"反口面"??诿嬗?枚鈣質(zhì)齒從口內(nèi)露出,其四周為圍口區(qū),不生棘。反口面中央有肛門,其周圍有效塊殼板,包括篩扳1、生殖板4及眼板。另一部分殼板成為相間排列的5個步帶和5個間步帶,在赤道部步帶和間步帶幾乎等寬。步帶板上每4對管足孔排列成斜弧形;大疣很小,排成縱行;中疣和有孔帶中間的疣排列成水平的橫行。間步帶板上有1個大疣和5~6個中疣排成縱行。棘短,長僅5~6毫米。
棲息于海濱砂礫底、海藻間或石縫中。分布遼寧、河北、山東,以至浙扛、福建沿海。
②光棘球海膽,又名:大連紫海膽。
形態(tài)與上種相似。全體呈半球形,直徑可達8~10厘米,常呈紫褐色、黑紫色。殼薄而脆。口面平坦,反口面隆起。步帶較窄,約為間步帶的2/3,但到圍口區(qū)邊緣卻等于、或反比間步帶略寬。步帶板上每6~7對管足孔排成斜弧形,有大疣1個,中疣2~4個和多數(shù)小疣。赤道部各間步帶板上有1個大疣,大疣上方和兩側(cè)有15~22個中疣和小疣。棘大小不等,大棘粗壯,長可達3厘米。
分布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北部的沿海。
③細雕刻肋海膽
體呈高圓錐形,直徑通常4厘米。大棘扁平,在黃褐或灰褐色的底子上,帶有紅紫色的橫斑,有時亦可見到白色者。圍肛部具跟板5、生殖板5;間步帶和步帶各5個,互相間隔,步帶板的水平縫合線呈三角形凹痕。赤道部各步帶板有大疣、中疣各1個,小疣多數(shù)。各間步帶板有3個大疣,及多數(shù)中疣、小疣。間步帶管足孔6行,寬度比步帶板小。
棲息于淺海細沙泥底,常借海藻或碎殼隱蔽。北自大連,南至海南島均有分布。
④北方刻肋海膽
形似上種而殼較低矮,大棘淺灰褐色,無紅紫色斑紋,僅基部為黑褐色。赤道部以上步帶板的水平縫合線上凹痕邊緣有些傾斜,內(nèi)端深陷成孔狀。
棲于泥沙底的淺海中。分布遼寧、河北、山東、浙江等地沿海。
【生境分布】 主產(chǎn)山東及河北沿海地區(qū)。
【性狀】 干燥的骨殼呈中空的半球形,直徑3~4厘米,厚約2~3厘米,較扁平的一面為黃棕色、中央有圓形口孔,圍口部略向內(nèi)凹下,口內(nèi)邊緣著生5個"U"字形互相連接的薄片狀齒。背面棕色,隆起,其中心有一個十角星狀的孔,為"頂端系統(tǒng)"脫落后所形成,從"頂端系統(tǒng)"至口孔有石灰質(zhì)骨板,輻射狀排列成10帶,頗有規(guī)則。其中5帶較狹,疣狀突起較小,其外側(cè)有無數(shù)細孔的為步帶區(qū),與步帶區(qū)間隔排列的5帶有較大的疣狀突起,而無細孔的為間步帶區(qū)。質(zhì)堅硬而輕,不易折斷,斷面呈淡藍色。氣微,味辛。
【化學(xué)成份】 馬糞海膽骨殼主要由鈣質(zhì)所成。棘刺含多種苯醒衍生物的色素。
【炮制】 去凈雜質(zhì),搗碎。
【性味】 ①《中藥志》:"咸,平。"
②《山東中草藥手冊》:"有小毒。"
【功效與作用】 ①《本草原始》:"治心疼。"
②《中藥志》:"軟堅散結(jié),化痰消腫。治瘰疬痰核,積痰不化,胸脅脹痛等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錢。
【附方】 治頸淋巴結(jié)核:海膽二錢,海藻五錢,夏枯草五錢,浙貝母三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摘錄】 《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海膽
【出處】 出自《本草原始》
【拼音名】 Hǎi Dǎn
【英文名】 Sea urchin
【別名】 海肚齊、刺鍋子、刺海螺、海鍋
【來源】 藥材基源:為球海膽科動物馬糞海參膽及光棘球海膽、長海膽科動物紫海膽或刻肋科動物細雕刻肋海膽及北方刻肋海膽等的石灰質(zhì)骨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 (A.Agassiz)2.Strongylocentrotus nudus (A. Agassiz)3.Anthocidaris crassispina(A.Agassiz)4.Temnopleurus toreumaticus (Leske)5.Temnopliurus hardwickii (Gray)
采收和儲藏:捕捉后,去掉肉及棘刺,洗凈,曬干。
【原形態(tài)】 1.馬糞海膽,體呈半球形,直徑約3-6cm,高度約等于殼的半徑。密生能活動的棘,除去棘后,顯出硬殼。扁凹面稱口面;相對的隆起面稱反口面。口面有5枚鈣質(zhì)齒,其四周為圍口區(qū),微向內(nèi)凹,不生棘。反口面中內(nèi)不肛門,其周圍有1塊篩板、4板生殖板及5塊眼板,其中第1塊和第5塊眼板接觸圍肛部。自頂端向四周輻狀排列的殼板,為相間排列的5個步帶及5個間頻帶,至赤道部步帶和間步帶幾乎等寬。在步帶板上生有管足,每4對管道部步帶和間步帶幾乎等寬。在步帶板上生有管足,每4對管足孔排列成斜弧形,各間步帶板有1個大疣和5-6個中疣,另外散生著多數(shù)小疣,并生有多數(shù)大棘,棘長5-6mm。管足內(nèi)常有C形骨片。
2.光棘球海膽,體關(guān)球形,過薄而脆,直徑一般為6-7cm,也可達8-10cm。口面平坦,圍口部邊緣稍向內(nèi)凹,相近的步帶等于或略寬于間步帶,但向上則頻帶較窄,約為間頻帶的2/3,每個步帶成斜弧形,管足內(nèi)有C形骨片。赤道部各間步帶板上有大疣1個,其旁有中疣和小疣15-22個,排列成半環(huán)形。頂系稍隆起,肛門偏于后方,圍肛部近幾乎圓形。大棘粗壯,長可達3cm。
3.紫海膽,體半球形,殼堅固,直徑6-7cm,高2-3cm。步帶和間步帶各有大疣2縱行,大疣兩側(cè)各有中疣1縱行,其間沿中線還有交錯排列的中疣1縱行。赤道部的管足孔一般是8對排列成一斜弧,口面的管足孔對數(shù)減少,有孔帶寬展成瓣狀。頂系較小,第1和第5眼板接觸圍肛部。大棘強大,末端尖銳。常一側(cè)長,另一側(cè)短。管足內(nèi)有弓形骨片,兩端尖細,中有突起。
4.細雕刻肋海膽,體呈高圓錐形,殼厚而堅,直徑通常為4-5cm,步帶寬約為間步帶的2/3,各步帶板的縫合線處有明顯的三角形凹痕。管足孔每3對排列成弧形。赤道總和 步帶板有大疣和中疣各1個,小疣多數(shù),各間頻帶板上有大疣3個和多數(shù)中、小疣。頂系稍突起,各生殖板上有多數(shù)小疣,眼板都不接觸圍肛部。僅口面有大棘短小呈針狀;赤道部的大棘最長,末端寬扁;口面的大棘較長略彎曲。
5.北方刻肋海膽,形似上種,但殼較低平,殼一般直徑為3cm左右,最大約為4.5cm,高約2cm。步帶狹窄,其有孔帶很窄,管足孔很小。間步帶寬,各間步帶板縫合線處的凹痕大而明顯,邊緣略傾斜,且內(nèi)端深陷成孔狀。反口面的大棘較短,為黃褐色,無橫斑,但基部為黑褐色??诿娴拇蠹员馄剑伾詼\。反口面各間步帶的中玫和縫合線的凹痕為灰白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活時殼為暗綠色或灰綠色 。棘的顏色普異很能夠大,通常為暗綠色,也有帶紫色、灰紅色、灰白色、褐色等。棲息于潮間帶至水深紅4m的海藻繁茂的巖礁間或沙礫底及石縫中繁殖季節(jié)在3-4月間。
2.生活時殼為灰綠色或灰紫色,棘為紫黑色,幼小個體的棘為紫褐色或黑褐色。棲息于沿岸淺海至水深180m的海藻較多的巖礁底。繁殖季節(jié)在6-7月中旬。
3.生活時全體黑紫色,幼小個體殼暗綠色,棘常有灰褐色、灰紫色、灰綠色、紫色或紅紫色,口面的棘常帶斑紋。棲息于潮間帶巖礁間或水洼中及水深85m的沙礫底。繁殖季節(jié)在5-7月。
4.生活時殼為黃褐、灰綠等色。大棘灰綠色或黃褐色,帶有3-4條紅紫色或紫褐色的橫斑。少數(shù)的個體全為白色。常成群棲息于從潮間帶至水深40-50m的沙泥底,產(chǎn)卵季節(jié)在6-7月下旬。我國分布于南北各沿海。
5.棲息于水深5-35m淺海的沙礫、石塊等底質(zhì)。
資源分布:1.我國分布于黃海、渤海沿岸,向南至浙江、福建淺海。為我國和日本的特有種。日本以卵作為制作“云丹”(海膽卵醬)的原料。
2.我國分布于遼東半島及山東半島的北部?,F(xiàn)快已進行人工養(yǎng)殖。卵可食用,可為“云丹”的原料。
3.我國分布于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卵可為“云丹”的原料。
4.我國分布于南北各沿海。
5.我國分布于黃海、渤海,向南可至舟山群島和臺灣海峽。
【性狀】 性狀鑒別,本品呈中空的扁球形,大小不一,直徑2.8-4cm,厚1.5-3cm,扁平的一面為黃棕色,中央有圓形口孔,圍口處略向內(nèi)凹下,口內(nèi)邊緣著生5個U字形互相連接的薄片狀齒。背面隆起;棕色,其中心有一個十角星狀的孔,為“頂端系統(tǒng)”脫少后形成的,從頂端系統(tǒng)至口孔有石灰質(zhì)骨板輻射狀排列,列成10個帶,其中帶較窄,疣狀突起較小,外側(cè)有無數(shù)舅孔的步帶區(qū),與步帶區(qū)間隔排列的5帶有較大的疣狀突起,而無細孔的為間布帶區(qū)。質(zhì)堅硬而輕,不易折斷,斷面呈淡藍色。氣微,味辛。
顯微鑒別,取海膽粉殼粉碎過80目篩,石油醚浸后顯微鏡下觀察,可見眾多聚集在一起的骨殼顆粒。
【化學(xué)成份】 光棘球海膽含磷脂,包括磷脂酰膽堿(phosphatidylcholine),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磷脂酰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ysophosphatidylethanolamine),二磷脂酰甘油(diphosphatidylglycerol);還含糖脂、糖部分,包括葡萄糖(glucose),半乳糖(galactose),木糖(xylose),鼠李糖(rhamnose),及1-O-乙基-D-葡萄糖(1-O-D-glucose)。此外,還含多羥基萘醌類:6-乙基-2,3,5,7,8-五羥基-1,4-萘醌(6-ethyl-2,3,5,7,8)A。
本品性腺含3種唾液糖脂(sialoglycolipids)的混合物,已分離出2種,分別為N-乙醇酰神經(jīng)氨基-α-(2→4)-N-乙醇酰神經(jīng)氨基-α-(2→6)-吡喃葡萄糖基-β-(1→1)-神經(jīng)酰胺[N-glycolylneu raminyl-α(2→4)-N-glycoloylneuraminyl-α-(2→6)-glucopyramosyl-β(1→1)-ceramide]。還含17種氨基酸,較稱定的有: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甘氨酸(glycine),賴氨酸(lysine)。卵母細胞在原生質(zhì)階段含糖原(glycogen),中性粘多糖(neutralmucopolysaccharide)。
肉中含醛縮酶(aldolase)。
過中含抗腫癌糖蛋白(glycoproteins)。
馬糞海膽卵含海洋(卵)微管蛋白(marine egg tubulin)。蛋黃含水溶性脂肪蛋白,β-胡蘿卜素(β-carotene)和海膽烯酮(echinenone)。
性腺含角鯊烯(sgualene),正十七碳烯(n-heptadecene),正十七烷(n-heptadecane)。
卵含酸性磷酯酶(acid phosphatase).
【藥理作用】 海膽提取物波乃利寧(Bonellinin)有抑制癌細胞生長作用,其生殖腺中所含有二十碳烯酸占總脂肪酸的30%以上,二十碳烯酸是預(yù)防心務(wù)管病的有效藥物。海膽(Stronglyocentrotus droebachiensis)生殖腺提取物,對豚鼠回腸具有前列腺素樣平滑肌興奮作用,并能抑ADP、腎上腺素及花生四烯酸誘導(dǎo)的血小板聚集及5-羥色胺的釋放。海膽含有海膽毒素,其作用各不相同,有的對動物的紅細胞有溶解作用,并能引起心臟的激活和使肌肉對外直接性刺激不起反應(yīng)。喇叭毒棘海膽(Toxopneustes pileolus)毒素,能使青蛙心臟周圍的血管產(chǎn)生暫時收縮,對平滑肌有明顯收縮作用,胰凝蛋白酶能使其失去活性。此毒素是一種肽式蛋白質(zhì),對平滑肌具有激肽的行為。綠海膽(Strongylocentrotus droebachiensis)的糖蛋白Sirongylostatin1和2均具有抗腫瘤活性。白棘三列海膽(Tripnenstes gratilla)毒素,能促使離體豚鼠回腸持續(xù)收縮,并與劑量成正比;豚鼠心臟冠脈灌注,可產(chǎn)生心博幅離與速率的改變,也引起不同程度的心臟陰滯。該毒素對兔、人、豚鼠、牛、綿羊和魚的紅細胞有溶血活性,在整體動物中引起血壓下降。對回腸標(biāo)本的作用不受阿的托品的阻滯,但能被去每靈(pynibeniamine)部分阻滯,被D-澳麥角酸與甲硫噠嗪(mellaril)不同程度地阻滯,被保泰松完全阻滯。并可使螯蝦腹深伸肌標(biāo)本對間接刺激產(chǎn)生阻滯。對細胞內(nèi)刺激的肌肉反應(yīng)也引起不可逆的阻滯。在豚鼠神經(jīng)一膈標(biāo)本中此種毒素可使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收縮減弱,與無脊椎動物系統(tǒng)的相似。初步發(fā)現(xiàn),白棘三列海膽中存在著有毒不而熱蛋白質(zhì),其主要作用是釋放組胺或產(chǎn)生激肽,表明這種物質(zhì)具潛在的藥學(xué)價值。
【鑒別】 理化鑒別(1)取海膽粉末少許放入試管中滴加20mmol/L鹽酸,可見反應(yīng)劇烈并有大量氣泡產(chǎn)生,將此氣體引入盛有氫氧化鈣澄明的溶液的試管中可見試管中溶液逐漸混濁,并形成白色沉淀。
(2)取上述年輕酸反應(yīng)液,滴在載玻片上,再滴加1mol/L硫酸1滴,放置片刻,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含水硫酸鈣(CaSO4.2H2O)結(jié)晶成簇狀存在。
【炮制】 取原藥材,除去殘肉、棘刺及雜質(zhì),洗凈,干燥,用時搗碎。
【性味】 味咸;性平;小毒
【功效與作用】 化痰軟堅;散結(jié);制酸止痛。主瘰疬痰核;哮喘;胝肋脹痛;胃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9g;研末,每次g。
【附方】 治頸淋巴結(jié)核:海膽二錢,海藻五錢,夏枯草五錢,浙貝母三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1.《本草原始》:治心疼。
2.《中藥志》:軟堅散結(jié),化痰消腫。治瘰疬痰核,積痰不化,胸脅脹病等證。
【摘錄】 《中華本草》
|
關(guān)于“海膽”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