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魚
A+醫(y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白魚 | 中藥圖典 |
白魚 Bái Yú |
|
---|---|
![]() |
|
別名 | 鲌魚、鱎魚、白扁魚 |
功效作用 | 開胃消食;健脾行水。主食積不化;水腫 |
英文名 | Topmouth culter |
始載于 | 《開寶本草》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胃經(jīng)、脾經(jīng) |
藥性 | 平 |
藥味 | 甘 |
白魚為塞外魚鮮上品,與江南名魚相比也絕不遜色。產于松花江的異常肥美,大者可三二十斤,脊背有油。長江產的不肥。北方各地產的不大,至多二三斤。清蒸、紅燒,或熏或腌均無不可。熏白魚的做法,用醬油、料酒浸泡,過油炸熟再熏,如能得樟木或松塔來熏更有一種清逸的風味。若在冬天,可多買一些腌好,用魚糟抹在魚的兩面,入壇封固,不可泄氣,放置背陰處所,吃的時候或炸或紅燒,冷吃熱食均好。
海產品里也有白魚,鱗多油脂,食時不去鱗,身薄如刀,通體白色,30厘米左右,味鮮美,但不知道學名何名.
原料別名:翹嘴紅舶、嬌魚、白扁魚、翹咀白、黃白魚、翹嘴
原料分類:魚蝦蟹貝類
食用提示:每次約100克
推薦菜品:清蒸白魚 三花魚腹酒鍋 糖醋魚條 白魚枸杞湯 繡球魚丸 松子全魚 鐵板果味菠蘿海螺 空心魚圓 清蒸白魚
白魚詳細介紹
原料介紹
白魚(White Fish)屬鯉科魚類,俗稱大白魚、翹嘴白魚、白魚。體形長,甚側扁,頭背平直,頭后背部隆起??谏衔唬骂M很厚,上翹,口裂與體長軸幾乎成垂直。眼大,位于頭的側下方。下咽齒末端成鉤狀。腹鰭基部至肛門有腹棱;背部具強大而光滑的硬刺;尾鰭分叉,下葉稍長于上葉。體背略呈青灰色,兩側銀白,各鰭灰黑色,平時多生活在流水及大水體的中上層,游泳迅速,善跳躍,以小魚為食,是一中兇猛性魚類。它可以在1~32度水體環(huán)境中生活,長年捕食生長。雌性3齡,雄性2齡成熟,6-7月產卵,幼魚喜棲湖泊進岸水域或河道、港灣水流較緩沿岸生活。自然分布甚廣,是我國南北水域常見的淡水魚類。
白魚生長快,個體大,最大個體可達10公斤,其肉質白而細嫩,味美而不腥,一貫被視為上等佳肴。原為野生品種,近些年養(yǎng)殖工作者有效地解決了白魚的人工繁殖,苗種的培育與白魚用顆粒飼料問題,已能進行大面積人工飼養(yǎng)。學名翹咀紅白魚,是一種兇猛魚類,也屬太湖主要經(jīng)濟魚類之一,與“太湖三寶”合稱“太湖四珍”。少刺多肉,味道鮮美,營養(yǎng)價值較高。
營養(yǎng)分析
白魚除味道鮮美外,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具有補腎益腦,開竅利尿等作用。尤其魚腦,是不可多得的強壯滋補品。久食之,對性功能衰退、失調有特殊療效。
相關人群
一般人均可食用
1. 適宜營養(yǎng)不良,腎炎水腫,病后體虛,消化不良之人食用;
2. 支氣管哮喘之人,癌癥患者,紅斑性狼瘡者,蕁麻疹,淋巴結核以及患有瘡癤者忌食。
食物相克
白魚不宜和大棗同食。
制作指導
食用時可清蒸、紅燒,用白魚制成魚圓,則味道更佳,歷來受到消費者的喜歡。
食療作用
白魚肉性味甘、溫;
有開胃、健脾、利水、消水腫之功效;可以用于治療消瘦浮腫、產后抽筋。
其他相關
白魚是吉林的魚中上品,俗話說:“三月桃花開江水,白魚出水肥且鮮?!?/p>
《永吉縣志》記載:“白魚一名‘魚白’一名‘魚喬’,吉林產者最細,故又稱細鱗白魚,貢品。”
唐代詩圣杜甫在《峽隘》一詩中就提到:“聞說江陵府,云沙靜眇然。白魚如切玉,朱橘不論錢。水有遠湖樹,人今何處船。青山各在眼,卻望峽中天?!?/p>
唐.盂詵:經(jīng)宿者勿食,令人腹冷。多食泥人心,久食令人心腹諸病。
《日華子本草》:患瘡癤人不可食,甚發(fā)膿。元.吳瑞:多食生痰,與棗同食患腰痛。
《隨息居飲食譜》:白魚,甘溫,行水助脾,發(fā)痘排膿。多食發(fā)疥,動氣,生痰。
《食療本草》:助脾氣,能消食。
《開寶本草》:主胃氣,開胃下食,去水氣,令人肥健。
食療價值
鯉科動物翹嘴紅的肉。又稱白扁魚。分布于我國黑龍江、長江、黃河、遼河等干、支流及其附屬湖泊中。獲得后,去鰓、鱗、內臟等,洗凈鮮用。
本品味甘,性平。《食療本草》說:“助脾氣,能消食?!薄堕_寶本草》說:“訂胃氣,開胃下食,去下氣,令人肥健?!惫嗜詾橐嫫㈤_胃,去水除濕之品。服食法同鯉魚。
【性味】性平,味甘。
【歸經(jīng)】歸脾、胃、肝經(jīng)。
【功效】開胃,健脾,消食,利水。
宜:營養(yǎng)不良,腎炎水腫,病后體虛,消化不良者宜食。
忌:支氣管哮喘病,癌癥患者,紅斑狼瘡者,蕁麻疹,淋巴結核以及瘡癤患者忌食。
白魚除味道鮮美外,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具有補腎益腦,開竅利尿等作用。尤其魚腦,是不可多得的強壯滋補品。久食之,對性功能衰退、失調有特殊療效。
白魚.中藥材
【出處】
出自1.《開寶本草》:白魚,大者六、七尺,色白,頭昂,生江湖中。
2.《綱目》:鲌,形窄腹扁,鱗細,頭尾俱向上,肉中有細刺。白魚比他魚似可食,亦能熱中發(fā)瘡,所謂補肝明目,調五臟,理十二經(jīng)絡者,恐亦溢美之詞,未足多信,當以《開寶》注為正。
【拼音名】Bái Yú
【英文名】Topmouth culter
【別名】鲌魚、鱎魚、白扁魚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翹嘴紅鲌及紅鰭鲌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2.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捕捉,捕得后,除去鰓、鱗和內臟,洗凈,鮮用。
【原形態(tài)】
1.翹嘴紅鲌,體延長而側扁,頭背面幾乎平直,后部微降起。體高與頭長略相等,個體長200mm以下的,頭長的比體高為大,200mm以上的個體則相反。6冬齡魚體長可達615-648mm,體重達2500-3500g??谏衔?,口裂伸至鼻孔前緣的垂直線下方。下咽齒3行,齒的頂端呈鉤狀。下頜肥厚,急劇突出而上翹。眼大,位于頭的側上方。鰓耙細長,側線前段稍向腹方彎曲,后段橫貫體側正中。鱗小,側線鱗83-93,大多為86-90。背鰭3,7,具有強大而光滑的硬刺,其起點的腹鰭起點與臀鰭起點之中央的稍前,至吻端與尾鰭基部的距離幾相等。臀鰭3,21-25,基部較長。鰾3室,中室大而圓。后室細小。腹腔膜銀白色,背部及體側上部為灰褐色,腹部為銀白色,各鰭灰色乃至灰黑色。
2.紅鰭鲌,體稍長,側扁,頭后部明顯突起,似駝背狀。腹部自胸鰭其至肛門有腹棱。頭中等大,口上位,口裂幾垂直,下頜突出而上翹。眼中等大,位于頭側上方。下咽齒3行,末端呈尖鉤狀。鰓耙25-29。鱗小,側線完全,側線鱗60-69。背鰭在腹鰭與臀鰭之間。尾鰭呈叉狀。背部青灰色,側面和腹部銀白色,背鰭和尾鰭的上葉呈青灰色,腹鰭、臀鰭及尾鰭下葉呈橙紅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為生活在流水及大水體中的魚類,一般在水體中上層,行動迅速,善跳躍,性兇猛,主要以魚類為食。
2.為中上層淡水魚類,棲息于多水草的開闊水體中,主要以小型魚類為食。
資源分布:1.為廣布性魚類之一,長江干流從金沙江到河口、黑龍江、黃河、遼河等干支流及附屬湖泊均有分布。
2.全國各大江河均有分布。
【化學成份】翹嘴紅鲌每100g可食部分含水分g,蛋白質18.6g,脂肪4.6g,灰分1g;鈣37mg,磷166mg,鐵1.1mg,核黃素(rlboflavine)0.07mg,煙酸(nicotinic acid)1.3mg。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jīng)】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開胃消食;健脾行水。主食積不化;水腫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50g。
【注意】患瘡癤者慎服。
【各家論述】
2.《食療本草》:助脾氣,能消食,理十二經(jīng)絡舒展不相及氣。
3.《日華子本草》:助血脈,補肝明目,灸瘡不發(fā),作膾食之良。
4.《開寶本草》:主胃氣,開胃下食,去水氣,令人肥健。
5.《滇南本草》:治癰疽瘡疥,同大蒜食之。
6.《隨息居飲食譜》:行水助脾,發(fā)痘排膿。
【摘錄】《中華本草》
|
關于“白魚”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