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切片
A+醫(yī)學百科 >> 組織切片 |
組織切片指以生物組織為材料,處理為薄片,應用于玻片以適合顯微鏡之觀察。此為組織學發(fā)展的重要工具及方法。常伴隨著顯微鏡技術的發(fā)與玻片的制作技術改進而發(fā)展。組織切片廣泛應用在生物學、醫(yī)學(病理學、傳染病學等)、農(nóng)學(植物病理學)等領域。
目錄 |
切片的種類
生物學里的切片是指將材料以工具(如刀片、切片機)切成適合以顯微鏡觀察的薄片之手續(xù);或者完成此手續(xù)后的標本亦稱為切片。
常見的切片種類,依照材料的性質及處理方法有:徒手切片、木材切片、埋蠟切片、透明法、解離法、涂抹法等[1]。若以較嚴格的定義來看,涂抹法所制成的玻片常被稱為抹片,解離法、透明法等制作的玻片標本亦不稱為切片。
依照玻片的保存性質可分為臨時片及永久片;若以使用工具及方式,則有徒手切片或使用切片機(microtome)。
臨時片與永久片
切片的材料有時不作永久之保存,或無法永久保存,則稱為臨時片。采用制作臨時片之原因,可能是因為材料無法永久保存,或是為了觀察方便,僅以簡單的方式處理材料。另外可能是采用的化學藥劑易變化,無法制成永久片。
另一個制作臨時片的原因是必須作活體觀察,利用的是組織或細胞能短暫時間內存活于玻片之中。例如花粉活性測試之制片。
永久片則是存留證據(jù)標本(玻片),作為研究的憑證。依據(jù)蔡淑華 (1988)[2] 的概分,程序為
- 收取材料。
- 固定材料。
- 切成薄片。
- 染色。
- 封片。
各種切片 (植物)
下列的各種切片方法基本上屬于制作永久玻片的各種切片方法。切片前會因應材料特性要作某些處理,切片后,便進入染色及制片的階段。
- 徒手切片[2] 意即僅用雙手及刀片來切片的方法。若材料過小,可置于干燥的通草髓中,再徒手切片。
- 木材切片[2]:木材由于質堅硬,不易進行切片,需要先裁取適當?shù)拇笮?通常為0.5×0.5×4 厘米,適于切片機的大小)以煮沸法去除材料中的氣體,再將材料軟化(軟化劑如甘油、三甘醇),軟化后的材料再以切片機進行切片。
- 埋蠟切片[2]:將材料埋于蠟塊中,再連同蠟塊一同切片,切片完再將材料里的石蠟去除的方法。
制作方法
通常制片的程序為:材料制備 (脫水、清理、浸潤)、固定、包埋、切片、染色等。[1]
參考
注釋
參考資料
- 蔡淑華,1988。植物組織切片技術綱要 (第二版)。臺北:茂昌圖書。共72頁。
參考來源
出自A+醫(yī)學百科 “組織切片”條目 http://m.yibo008.com/w/%E7%BB%84%E7%BB%87%E5%88%87%E7%89%87 轉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于“組織切片”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