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另类小说,无码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家一级黄片,双飞视频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首先于1967年日本報告自患痢疾腹瀉的大兒童和成人中發(fā)現(xiàn),常誤為菌痢。

目錄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病因

(一)發(fā)病原因

由EIEC引起的腸道傳染病。EIEC是1967年從“痢疾”病人大便中分離獲得的一組致腹瀉大腸埃希桿菌。EIEC與志賀菌有類似的生化特性,無動力,對乳糖不發(fā)酵或發(fā)酵緩慢,有共同抗原,均為侵襲性致病菌,也稱痢疾樣大腸埃希桿菌,可侵入上皮細胞,并在其中生長繁殖,引起炎性反應。要注意對兩者進行鑒別,鑒別培養(yǎng)基枸櫞酸鹽培養(yǎng)基、醋酸鈉培養(yǎng)基。常見之O血清型有:O28、O29、O32、O112、O124、O136、O143、O144、O152、O164、O167等。EIEC不產(chǎn)生腸毒素,主要侵犯結腸,形成腸壁潰瘍。致病毒力強,只要10~100個細菌即可發(fā)病。污染水和食物可引起暴發(fā)流行,也可因接觸傳播,形成散發(fā)病例。成人、兒童均可發(fā)病。

(二)發(fā)病機制

EIEC侵襲腸黏膜上皮細胞,細菌死亡后釋放出內毒素,破壞細胞形成炎癥和潰瘍,引起腹瀉。臨床較少見,主要侵犯較年長兒童和成人。臨床表現(xiàn)類似菌痢。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癥狀

發(fā)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膿血便。癥狀與菌痢不易鑒別,確定診斷必須有EIEC血清凝集試驗陽性,同時大便培養(yǎng)所得之大腸埃希桿菌作豚鼠角膜試驗亦陽性。治療同菌痢,對于重癥需抗菌治療。

確定診斷必須有EIEC血清凝集試驗陽性。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診斷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檢查化驗

同時大便培養(yǎng)所得之大腸埃希桿菌作豚鼠角膜試驗亦陽性。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鑒別診斷

臨床注意與菌痢相鑒別。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并發(fā)癥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腸外并發(fā)癥并不多見。

1.菌血癥 主要見于兒童,有營養(yǎng)不良、鐮狀細胞貧血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國外已有100多例,國內也有少數(shù)病例報道,合并菌血癥者癥狀較嚴重,病死率高達46%。菌血癥多見于發(fā)病后1~2天,抗生素治療有效。

2.溶血尿毒癥綜合征 主要見于痢疾志賀菌感染。有些病例開始時有類白血病反應,繼而出現(xiàn)溶血性貧血及DIC。部分病例出現(xiàn)急性腎衰竭腎臟大小動脈均有血栓腎皮質壞死,腎小球及動脈壁有纖維蛋白沉積,約半數(shù)病例鱟試驗陽性,多數(shù)病例血清免疫復合物陽性。內毒素血癥可能和發(fā)病有關,但其他細菌引起的內毒素血癥并無類似表現(xiàn)。本病預后嚴重。

3.關節(jié)炎 多發(fā)生于菌痢后2周內,可能為變態(tài)反應所致,主要累及大關節(jié),可引起膝、踝關節(jié)紅腫、滲液。關節(jié)液中有凝集志賀菌的抗體,血清抗“O”效價正常。用激素治療可以迅速緩解。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在多數(shù)情況下屬于自限性疾病,多于1~2周內痊愈。預后和下列因素有關:①年老體弱、嬰幼兒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并發(fā)癥多,預后嚴重;②中毒性菌痢病死率較高,尤其是呼吸衰竭型;③痢疾志賀菌Ⅰ型引起癥狀較為嚴重,而福氏菌易致慢性,耐藥性菌株則影響療效;④采用適當抗菌藥物對清除感染有重要作用。用藥不當、療程不足、治療不及時均影響療效。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西醫(yī)治療

(一)治療

1.一般治療:癥狀明顯的患者必須臥床休息,按照腸道傳染病消毒隔離。飲食以流質為主。病情好轉后改用稀飯、面條等。忌食生冷、油膩及刺激性食物。有失水者應酌情補液。對嬰兒失水在體重5%~10%范圍,可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鹽溶液(ORS),每升水中含葡萄糖20g、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氯化鉀1.5g,經(jīng)我國各地試用近2000例,平均有效率為96.9%。對反復嘔吐或嚴重脫水者,可考慮先靜脈補液,盡快改為口服補液。

2.抗菌治療:近年來EIEC對各種藥物及抗生素耐藥性逐年增長,目前對常用抗菌藥物磺胺、鏈霉素氯霉素四環(huán)素大多耐藥,臨床療效相應降低。細菌可呈多重耐藥性。所以對于EIEC抗生素的選擇,應根據(jù)當?shù)亓餍?a href="/w/%E8%8F%8C%E6%A0%AA" title="菌株">菌株藥敏試驗或患者大便標本培養(yǎng)的結果進行選擇,避免無針對性的濫用。在一定地區(qū)內注意輪換用藥。抗菌藥物療效的考核應以糞便培養(yǎng)陰轉率為主,治療結束時陰轉率應達90%以上。常用藥物包括下列幾種:

(1)喹諾酮類藥物:具有抗菌譜廣,口服易吸收等優(yōu)點,近年耐藥株逐漸增多,耐藥性也可通過質粒介導。對志賀菌感染常用環(huán)丙沙星400~600mg/d,分2次或3次口服,療程3~5天。其他新的喹諾酮類藥物,對志賀菌感染也有效。

(2)磺胺甲噁唑/甲氧芐啶(復方磺胺甲噁唑):劑量為2片/次,2次/d,療程7天。根據(jù)我們使用結果,治愈率可達95%以上。近年來耐藥性逐步增長,療效有下降趨勢。對有磺胺過敏,白細胞減少及肝、腎功能不全者忌用。

(3)抗生素:EIEC對常用抗生素如氯霉素、鏈霉素、氨芐西林大多均已耐藥,部分菌株對多西環(huán)素仍然較敏感。多數(shù)致病菌體外試驗對卡那霉素、慶大霉素仍較敏感,但僅能注射用藥,即時效果較好,由于腸壁組織內藥物濃度較低,不向腸腔排泌,不易清除細菌,易復發(fā),宜和甲氧芐啶口服合用。國內外的研究表明,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亦對志賀氏菌有較好的療效,必要時也可選用。

(4)中藥治療:小檗堿0.3g/次,4次/d,7天為一療程。或用生大蒜口服,或馬莧煎劑口服,或用白頭翁湯煎劑口服,均有一定效果。

(二)預后

EIEC所致的腹瀉病死率較高。

參看

關于“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