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顆粒細胞瘤
A+醫(yī)學百科 >> 腫瘤 >> 卵巢顆粒細胞瘤 |
為最常見的一種具有內分泌(以雌激素為主)功能的卵巢腫瘤。占全部卵巢腫瘤的1~2%。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據上海醫(yī)科大學等統(tǒng)計,平均發(fā)病年齡為52歲,60%在絕經期后,青春期前者<5%。圖示右卵巢區(qū)囊實性腫塊,囊壁附有乳頭狀實質性回聲團塊。T=腫塊;CY=囊液。
目錄 |
臨床表現
除有非特異性卵巢腫瘤的癥狀,諸如腹痛、腹脹、腹部腫塊、壓迫癥狀,約10%病例出現腹水,偶見Meigs征。此外,尚有與腫瘤內分泌功能有關的特異性癥狀,青春期前者可出現性早熟;絕經期前者表現月經紊亂,如月經過多、月經過少或閉經;絕經后者常有子宮出血。多數腫瘤患者伴一種或多種雌激素癥狀,包括乳房腫脹、觸痛、青春重返的癥狀,性早熟及異常子宮出血。故以往有卵巢功能性腫瘤或女性化腫瘤(functional tumor or feminizing tumor of ovary)之稱,但偶見男性化,則由于黃素化作用所致。本病常合并子宮內膜囊性增生至子宮內膜癌的程度不等的子宮病變。本瘤合并子宮內膜癌的發(fā)生率為5~6.5%。多數腫瘤經腹部檢查或盆腔檢查能被觸及,約10~15%不能被觸到,甚至直到因子宮病變行子宮切除時始被發(fā)現。
多為單側,僅5~8%為雙側。腫瘤體積大小不一,有報道一例直徑達40cm、重15.5kg者(Dockerty,1939)。腫瘤圓形或橢圓形,有包膜,表面光滑或分葉狀,視間質比例不同而質可軟或韌,切面灰白或淡黃,與所含脂肪量有關,常伴出血、壞死。可形成大的多房性囊塊而極似粘液性囊腺瘤或痼?! ?/p>
病理
腫瘤細胞與正常的粒層細胞類似。偶爾全部由粒層細胞構成,但更多腫瘤含有不同量的卵泡膜細胞及纖維間質成分。本瘤的組織形態(tài)極為多樣化,一般可分為大或小濾泡型(macrofollicular or microfolicular pattern)、島嶼型(insular pattern)、梁柱型(trabecular pattern)及彌漫或肉瘤樣型(diffuse or sarcomatoid pattern)。但常以混合型出現。分化好的腫瘤均可見卡—埃二氏小體(Call-Exner body),為分布在瘤細胞群中的許多囊性小區(qū),周圍瘤細胞略成放射狀排列,囊腔內含不規(guī)則網狀或細絲狀嗜酸性物質,乃本瘤的特征。Stenwig(1979)認為彌漫型預后略差,但Fox(1975)則認為彌漫型與其他各型的生物學特性無明顯區(qū)別。一般認為粒層細胞瘤屬低度惡性或潛在惡性腫瘤。分化差的粒層細胞瘤與未分化癌的鑒別主要根據細胞核的特征。本瘤細胞核呈淡染(空泡狀)、卵圓或多角形,常有核縱溝或核折疊,而未分化癌細胞核深染、核仁顯著,常見不典型分裂相,核縱溝和核折疊罕見。
經脂肪染色,粒層細胞中的卵泡膜細胞成分可見類脂質滴,而粒層細胞則無,可能說明甾體激素的產生與卵泡膜細胞有關?! ?/p>
中藥治療
許多中藥有直接抗腫瘤作用,可單用于治療各期腫瘤,亦用于手術前控制腫瘤生長,或手術后防止腫瘤復發(fā)。亦可于放、化療中用于糾正貧血、白細胞減少癥、胃腸道反應等。
內服煎劑:益母草 夏枯草 澤蘭葉 烏藥 菟絲子 龍骨 石韋 半枝蓮 天葵子 金銀花 蓮子心 川楝子 沙參 桂枝 竹茹 山甲珠 龜板 鱉甲 阿膠等。白帶多加茯苓 白術 海螵蛸 藕節(jié);赤白帶加海螵蛸 茜草 土茯苓 山梔子;納差腹脹加山楂 神曲 麥芽;惡心嘔吐加竹茹 陳皮 黃連 蘇葉 砂仁;白細胞減少加山茱萸 補骨脂 仙茅 何首烏 淫羊霍;或人參 女貞子 麥門冬 旱蓮草 丹皮;或天花粉 肉桂 甘草;血小板減少加生地 仙鶴草 枸杞子 肉蓯蓉;惡心加半夏 黃芩 生姜;以上方劑每日劑水煎服,30劑為一療程。
內服散劑:九節(jié)菖蒲 蘆薈 西洋參 珍珠 海馬 蜈蚣 冬蟲夏草。傳統(tǒng)中藥炮制后研細末,每日服3次,每次~2克。如吞服粉劑有困難者,可將藥粉裝入膠囊,每膠囊裝0.5克,每次服2~4粒。
外用敷劑:天麻 秦艽 元胡 吳茱萸 柴胡 姜黃 羚羊角 全蝎 蜈蚣 冰片等。水煎,局部濕敷,每次~30分鐘,每日至3次。
外用擦劑:干蟾皮 防己 元胡 血竭 乳香 沒藥 冰片 牛黃等。精制成外用劑,用于疼痛顯著者局部涂敷。每日~3次。
健康問答網關于卵巢顆粒細胞瘤的相關提問
|
|
關于“卵巢顆粒細胞瘤”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